诗文 | 《己亥杂诗(其五)》 - 清·龚自珍 |
释义 | 《己亥杂诗(其五)》 - 清·龚自珍[清]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。 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 清道光十九年(1839,己亥年),龚自珍看透了清廷的腐败,借口父亲年迈,需尽孝道,怀愤辞官,回浙江仁和(今杭州)故乡。组诗《己亥杂诗》三百十五首即写于此时,这是其五。首二句状写自己离京返乡时的情景,夕阳残照,古道瘦马,离愁浩荡,举步艰难,一步一回头地远离京师,走向天涯。即,近,往。天涯,指杭州,以其距京城极远也,故曰天涯。龚自珍告别的,不只是繁华的都市,礼部主事的官职,更是国富民强的理想。他对清廷已完全失望,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决然返乡。正是“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”,基调是沉郁、凄清的。后二句则以落花为喻,强调自己退仕不是“无情”之举,恰恰是因为不愿与黑暗同流合污,乃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,且此身不死,此心不渝。即使化为“春泥”,“零落成泥碾作尘”,也不泯报国之志,不灭爱国之情,且此志“更”坚,此情“更”炽。表现出业未竟而志弥坚,功不就而情益浓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,在灰暗的底色上,为诗作陡然增添了眩目的亮色。其拳拳之心,眷眷之情,令人唏嘘,令人感佩! 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已成为众口称颂的古今名句。舍去作者赋于它的原意不论,若就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这一点而言,亦颇能给我们一定的人生哲理感悟。 作为鲜花,“落红”已经走到自己生命旅途的尽头,它不能再喷吐芬芳,亦不能再以其艳丽与群芳争奇斗妍。它的前程似乎是黯淡无光的,成泥成尘是必然的归宿。然而,它虽然形容憔悴,内里却有着一颗火热的心,奔涌着一股炽烈的情。面对花的后辈,它没有妒忌,没有叹息,也不自轻自贱,自暴自弃。它满怀热忱地扶持后辈,竭尽全力地培养新蕾,不惜以自己的骨肉化为花肥,尽自己最后的力量,助成繁花似锦的满园春色。这是何等感人的胸襟!这是何等旺盛的生命力!它所含的有机质,连同它的气节风骨,作为遗传基因,以施肥的形式,在后辈身上得到重视,死而不已,代代相传。死亡对它,不是结束,而是新生命的开端。花尚如此,人岂甘居其后!天行有常,生老病死,规律不可违抗。然而,不失拼搏之志,不惜能及之力,人们完全可以藉此让自己的暮年色彩纷呈,大放华光!现实生活中的无数事例,不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么?哲人说过,老年是人生的第三个黄金时期,请倍加珍惜它吧! 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家的龚自珍,虽然不满于清王朝的腐朽统治,热切地呼吁改革,期盼风雷震九州,天公降人才,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,但他的阶级局限性,决定了他不能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。他不只一次地在诗词中自比“落花”:“莫怪怜他,身世依然是落花”(《减兰》)、“终是落花心绪好,平生默念玉皇恩”(《己亥杂诗》),争奈落花有意,流水无情,得不到清王朝的信任与重用。他虽开一代风气,却屡试不第,三十八岁才中进士,仕宦生活极不得意。己亥年辞官返里,两年后就客死在丹徒云阳书院。他的暮年是十分凄楚的。这是那个时代,和他的世界观所决定了的。知此,我们不难理解他何以在诗作中体现出那么复杂的感情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贯穿了全篇。这是他无力摆脱的悲剧命运。从其诗作中,我们应弃其凄婉,取其坚执。时代不同了,龚自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。只要老有所为,壮心不已,必能结出丰硕的生命之果的。 诗用借喻和拟人手法,托物言志。以落红化泥犹护花,喻指自己的改革信念和爱国热忱;赋花以人的“情”志,惜花有“护”的意向,更深一层地衬托出自己的坚定执着的信念,使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,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。再如以“天涯”代指家乡,突出难舍国事,无奈返乡的心情,翻出新意,构思奇绝,蕴意深远,堪为佳作。 |
随便看 |
|
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,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,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