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:

 

诗文 张恨水的藏稗楼
释义

张恨水的藏稗楼

张恨水,一位为现代中国文学留下了洋洋洒洒三千多万言的著名作家。20年代,他的小说在北京各大报连载;30年代,中国南北报业中发行量最大的《申报》、《新闻报》都连载他的作品。他曾同时创作7部小说,这在同行中无疑是绝无仅有的。当年老舍称他为“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”。
张恨水祖籍安徽潜山县天柱山麓的岭头镇。他1895年5月18日生,初名张心远。距潜山北一百多里的桐城是清代古文运动的中心,潜山人仰慕桐城文章的“胎息浑成”,文化氛围很好。张恨水被送进私塾后,虽是有口无心地念着《三字经》,却竖着耳朵听先生给大年龄的学生讲《孟子》中的“齐人有一妻一妾”,“对书开始找到了一点缝隙”。


张恨水像


张恨水从小就对故事有着特殊的偏爱,他喜欢听人说故事,又从古书中找故事。10岁以后,他读了《残唐演义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红楼梦》等。这事不久被精明的父亲发现,很不高兴,骂了儿子几次。张恨水本是个听说的孩子,但是小说的诱惑力实在太大,他不能公开阅读就偷偷读,常常夜深人静,全家都睡了,他却偷偷地从帐子里钻出来,借着烛光读小说。
慢慢地,张恨水与小说中的风流才子、高人隐士的行为产生了共鸣。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名士,将来以著述为业,每天用小铜炉焚好一炉香,写些风花雪月的词章,再找一个才貌双全的佳人,花前月下,卿卿我我。然而,这一理想被父亲察觉后,遭到了父亲的斥责。这曾给张恨水很深的影响,使之在感情上喜爱小说,在理性上又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。
1909年,张恨水进大同小学,插入三年级读书。在这里,他读小说,也读新书,成为了一名维新少年。后来他又考进甲种农业学校,在新学校的新风气中,他再次受到鼓舞,完全接受了“革命”学说,并且毅然剪掉了辫子,以示与满清王朝的决裂。
1912年秋季,父亲病逝,家庭的担子落在了张恨水的肩上。他19岁那年,母亲做主包办了一门婚姻,没想到对方用了卑劣的调包计,他娶到家的竟是个乡下丑姑娘,距离他心目中的佳人形象不啻十万八千里。为了排解包办婚姻带来的苦闷,张恨水的方法是专注于读书和创作,据说他每天读书12小时以上。
1914年春天,张恨水只身前往南昌,后又到汉口投奔一个本家叔伯,给某小报写些补白之类的文字。
此时,张恨水还给其它几家报馆投些诗稿,所用笔名在以前“愁花恨水生”的基础上摘取了“恨水”二字,以表达他丧父、失学、前途渺茫的愁苦。不过,这个笔名比起“愁花恨水生”来,不落晚清民初时文人的“某某生”的套子,内涵也比较丰富,既有珍惜时间的含义,又有愤世嫉俗的意思。此后,随着发表的作品日渐增多,“恨水”渐渐为人所知,原来的本名“张心远”反被湮没。家里人、亲友称他“恨水”,晚辈们称他“恨老”。
到了三四十年代,他这个名字几乎妇孺皆知,他要用另外的笔名发小说,报社和出版社都不允许了。只有在写作诗词和短文时,他才能用其它笔名。据不完全统计,他的笔名还有:东方晦、我亦潜山人、天柱山樵、天柱峰旧客、水、布衣、随波、哀梨、哀、梨、并剪、崇公道、旧燕、小记者、半瓶、百忍、藏稗楼主、不平、画卒、潜山人、打油诗人、于戏、北雁、逐客、我、油、半油、西来客、大雨、百忍后人、江南布衣、杏痕、关卒、重庆客、打油词人、二油,等等。他还刻有“东郭文丐”图章一枚,并戏称自己为“梦梦生”。这些笔名有的标明自己的职业、身份,有的暗示对人世的不平和愤懑,有的寄托对家乡的眷恋,有的则表现了才子风流、怜香惜玉的旧文人习气,从这些笔名也可显示出他性格的复杂性。


张恨水故居经其后人多次改建已不复存在了,但老房的屋基犹在


话又说到了民初时期的他,为了谋生,他还演过文明戏。就他自己回忆,承认自己演得很糟糕,“事后想来,简直是胡闹”。一年后,他又回到了潜山老家,在“黄土书屋”自修,磨炼自己的笔墨。由于不理家务,又不会谋生,同乡人认定他是胎衣未脱的废物。
1918年间,他被友人郝耕仁推荐,在芜湖就任《皖江日报》总编辑,月薪8元。从此,张恨水成了一个报人,一干就是将近三十年。他在副刊上连载的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名叫《南国相思谱》,可惜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。现在还能查到的张恨水的早期小说是《真假宝玉》和《小说迷魂游地府记》,它们都是白话小说,模仿当时上海文人游戏小说而成,几乎完全看不出他后来的那种过人的才气。这些小说在1919年“五四”前夕的《民国日报》上连载,当时是不付稿酬的,他却乐此不疲,只希望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,满足自己的发表欲。
以后,他赤手空拳来到北京,在《益世报》、《世界日报》等处做编辑或记者,整天忙忙碌碌,拼命挣钱,以尽长子之责,养活搬到芜湖的一家人。
其间,他到贫民习艺所挑选了一位女伴,但是两个人都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,他再一次失望了。几年后,他在北方已经成为知名作家,经过报社同人的撮合,他认识了一位春明女中的学生,名叫周淑云,不久,她以外室的身份嫁给了张恨水,他为她改名周南。周南会唱歌,尤其喜欢唱京剧,张恨水经常拉着胡琴为她伴奏。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,可以陪同丈夫拜访朋友,也可以在家中为他接待宾客,但她也有一点娇憨的小姐脾气,而他反倒因之圆了“红袖添香夜读书”的才子佳人梦。
抗战前他和三个妻子生活在一起,每个妻子一座院子,虽然谈不上融洽,却也能和平共处。
张恨水的作品中有一类是社会小说,如《春明外史》、《金粉世家》等,无不是一幅幅内容宏富的社会风俗画;他的言情小说更是轰动大江南北,尤其是他的《啼笑因缘》发表后,据当时的记载,“上至党国名流,下至风尘少女,一见着面,便问《啼笑因缘》”。由此,丰厚的稿酬也使他发了大财。
正值壮年的张恨水浑身都是创造力,他的手头常常需要同时写作六七部小说,每天平均写五六千字,才能够应付报纸的连载需求。每天上午9点,他开始写作,一直要写到下午六七点钟。寒暑假时弟妹帮他抄写稿件,往往他写好了两张,弟妹们才誊写完一张,累得满头大汗还赶不上趟儿。
民族危难之际,张恨水加入到抗日民族联合统一战线之中,创作了别具一格的“国难小说”。这类作品并不成熟,却表现了作者不畏强敌,决心抗日的爱国热忱。张恨水还创作了“抗战小说”,他已逐渐意识到抗日战争是人民的战争,应当描写人民的抗日英雄,《啼笑因缘》续集中关秀姑的形象就是一个例子。
1938年3月,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,张恨水当选为理事。
1944年,他50大寿,《新华日报》专门发表短评,文章对张恨水作了充分的肯定:“恨水先生的作品,虽然还不离章回小说的范畴,但我们可以看到和旧型的章回小说之间显然有一个分水界,那就是他的现实主义道路……恨水先生的正义的道路更把他引向现实主义。”
内战爆发后,他创作了《巴山夜雨》、《纸醉金迷》、《五子登科》,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,是他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前进的明证。
建国后不久,他的小说不再在国内报刊上发表,也不出单行本了,而是由中国新闻社向国外发稿。对国内读者来说,张恨水的作品很少见到了。1967年农历正月初七早晨,家里人正为张恨水穿鞋时,他忽然仰身向后倒去,从此再也没有起来。一代章回小说大师因脑溢血离开了人世。
刘半农曾称张恨水为“大小说家”。对于新文学来说,他是一位旧派小说的“巨子”;对于大众来说,他又是“五四”以来最出色的通俗小说家。
他的斋号称“藏稗楼”。稗,原意作稻田里样子似禾的杂草,后来意义有了引申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:“小说家者流,盖出于稗官,街谈巷语,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。”稗官即小官,后也称野史小说为稗官。又有称稗史者,为记录遗闻琐事之书,有别于正史。稗官、稗史,合在一起称作“稗官小说”,是称谓多少带有鄙视的味道。然而这正好符合张恨水的心意。街谈巷语,道听途说,不乏小说素材;遗闻琐事,稗史笔记,更有灵性的突现。对于小说创作来说,如此之“稗”,那是多多益善,因此他径直称作“藏稗楼主”。

随便看

 

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,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,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。

 

Copyright © 2021-2024 Brocanteu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9/20 1:10: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