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:

 

诗文 崇寿客舍夜闻子规得三绝句写呈平父兄烦为转寄
释义

崇寿客舍夜闻子规得三绝句写呈平父兄烦为转寄

[宋]朱熹

空山初夜子规鸣,静对琴书百虑清。

唤得形神两超越,不知底是断肠声?

朱熹(1130—1200),南宋哲学家,教育家。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别称紫阳,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)人,绍兴进士,历官四朝,任转运副使,崇政殿说书,焕章阁待制等。主张抗金,广注典籍,于经、史、文、乐及自然科学均有贡献。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,明清时,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,备受封建统治者推崇。

这是朱熹在旅途中寄赠亲友的诗作,共三首,此为第一首。三首均从夜闻子规声而引起诗思。子规,即杜鹃鸟。相传为古蜀国国王望帝(杜宇)魂魄所化,故又称杜宇。其鸣声凄绝,缕缕不断,有啼血而死之说。游子闻之尤为伤感。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云“不信呵去那绿杨影里听杜宇,一声声道不如归去”。三首诗按时间推移(从初夜到中夜再到后夜),写听子规声的不同感受(从鸣到啼再到号),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苦。

这一首写初闻子规的感受。作者才识超群,却受到朝中投降派韩侂胄等人的忌恨,屡经荐召,屡为所阻,旋仕旋已,不能舒展自己的政治抱负。虽先后历官四朝,只是断断续续地从事编修等文字工作,其学说被视为“伪学”而大遭挞伐,郁郁不得其志。此时又风尘扑扑于旅途之上,静夜独处于空山之中,的确是“百虑”极易缠身之际。尤其是杜鹃鸣声不绝,凄婉哀恸,能不令人肠断?诗人却告诉我们:闻此声,他却只感到“形神两超越”,哪有什么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?原来此时他正“静对琴书”。琴音悠悠,书声朗朗,伴以杜鹃声声,竟成了和谐动听的乐曲,令人心闲气定,陶醉其中,宠辱皆忘,“百虑清”了。从三首诗的整体来看,这是用的欲抑先扬的手法,为后来终于深受子规啼号感染,萌生归意,直至梦归,作了一个极好的铺垫和反衬。但单从此诗来看,颇能给人一定的哲理启示。

形神超越,则不知愁。面对琴书,则百虑无。诗人告诉我们,高洁的志趣,可以令人摆脱尘俗的羁绊,跳出是非圈子,明显流露出对高行洁举的推崇和追求,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世俗小人的鄙薄与厌恶。朱熹从事教育工作五十多年,视琴书若至宝,诲后学而不倦,直至七十一岁辞世而止。此诗也是他的人格的具体概括。

朱诗重在阐理,故形象性略显不足。此诗亦不例外。以赋入诗,直陈胸襟,似嫌直露。但用反衬手法,闻子规而益喜,颇为新奇,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妙,令人钦赞。


随便看

 

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,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,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。

 

Copyright © 2021-2024 Brocanteu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12/22 13:29: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