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文 | 尖塔修理工 |
释义 | 尖塔修理工丢勒一定会看出生活在 这样一座小镇不错,有八条搁浅的大鲸 可以观赏;天晴日暖时,有甜甜的和风从海上 吹进你的屋子,那海水 刻蚀着波纹,活象鱼鳞 齐齐整整。 一批又一批海鸥,三三两两,不断 在小镇钟楼上空回翔盘旋, 或双翅一动不动绕灯塔漫游—— 平平稳稳上升,身子轻微地 抖动着——或纠结一团 叫喊着,在那里 一海的孔雀脖颈般紫色 被淡化成蓝绿,就象丢勒将 蒂罗尔松绿变成孔雀蓝和雉鸡 灰。你可以看到二十五 磅重的龙虾,还有排排晒晾 的渔网。那 风暴的旋风笛鼓吹弯了 盐沼的草,惊扰了天上的星和 尖塔上的星;能饱览如此混乱场面 真是走运。 一位身穿红装的修塔工,朝下放 出一根绳,就象蜘蛛织出一根丝; 他或许是小说中的角色,但在人行道上 一块牌子写着“C.J.普尔,修塔工”, 白底黑字;还有一块, 白底红字 上面写道 “危险”。教堂门廊立着四根有凹槽的 圆柱,根根都由独石镂成,因粉 了石灰更显朴实。这对于流浪汉 儿童、动物、犯人,还有 用不理睬报复了那些动机不纯 的参议员的总统 倒是合适的避难处。人们能看见 一所学校、一个设在商店里的 邮局、几家鱼铺、几个家禽笼舍,一艘三桅帆船 停在船坞。英雄、学生、 修塔工人,人人心安理得 各得其所。 生活在这样一座小镇,不可能发生 什么危险,纯朴的居民们 拥有一个修塔工,当他涂饰那颗尖尖的 星时,他将危险的标记安放 在教堂旁,塔尖上的那颗星 代表希望。 (郭洋生 译) 玛丽安·摩尔,这位“诗人之诗人”,倍受其诗友庞德、艾略特、史蒂文斯、威廉斯等推崇。尽管其诗作不多,但却是独辟蹊径的。特征之一,便是其新颖的形式:音节诗。此乃一些现代诗人借以根除英诗的基本诗行——抑扬格诗行的方法。所谓“音节诗”,即“音节式的”而不是“格律式的”:每行按单独的音节数,而不是按一系列的重音来安排。 《尖塔修理工》系摩尔《诗选》的第一首,属她的中期——三十出头时的作品。本诗即是音节式的。乍读起来,节奏缓慢,简直是散文的节奏。确如诗人兼评论家露易丝·波根所言, “它使我们隐约记起培根、爱默生、梭罗”。而且全诗基本上是对小镇的缓慢的扫描,似乎无甚诗意。 然而,它并非现实得寡味的作品。且不说本诗自由、清新、宛若散文的形式,快活、诙谐、幽默的语调,具有怎样的愉情悦性,单透过全诗那么多易于把握的细节,读者会领悟出其深刻的哲理的。你看:这座海滨小镇,多么和平、安闲、自在,有搁浅的大鲸可观、甜甜的海风和鱼鳞般波纹可赏,成群结队的海鸥盘旋回翔……但是,你若记住这是海边,便不会感到那么和平、安全了,因为常有狂风、暴雨,因为大海本身意味着动荡、危险。连对于社会上的流浪汉、无家可归者、罪犯乃至政界的总代表——总统们——意味着“避难处”的教堂,也难免遭受这“危险”的袭击。看来,全诗弥漫着一种矛盾:这座太平的小镇是依赖危险——大海——维生的。而这对矛盾,简直与身穿红色工装的修塔工和写着红色的“危险”的牌子之间,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行或映衬。 那么,是什么将这对矛盾统一起来的呢?是什么使得“英雄、学生/修塔工人,人人心安理得/各得其所”的呢?那就是立在教堂顶上,指导并支持着居民们的“希望”。到了诗的结尾,一种大的概念脱颖而出:大家都面临着危险,生活本身就是危险的;然而只要生活的核心里存在着某种精神因素,这危险又能成为太平和有条不紊的日常生活的基础!至此,全诗的各个细节便统一起来了, 摩尔成功地将我们从表面的复杂带进了简单里——从活生生的现实带进了抽象真理! 本诗体现了摩尔的一些特点:她喜好在其诗中,表现她那虔诚的天主教情趣, “教堂”在本诗中占据着很突出的地位;兼有意象主义创作倾向的她, 欣赏并仔细地、冷静地观察和研究具体事物: 山川、水泽、花卉、鸟兽、民风民俗,并从中提炼出人类生活的画卷,提炼出人生经验的解释;她喜好旁征博引,表现其学识,只是这“学识从她身上表现出来轻松得犹如戴朵花儿”。本诗启首的一个陌生名字“丢勒”,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德国画家(一四七一——一五二八), 笃信天主教,其画坚实、严肃、缜密, 尤其工于版画(如著名组画《启示录》)。或许摩尔从这位画家身上,发现了很多与自己相仿的意趣吧!她的这首诗,不也是画在读者的想象上的生动、严肃而缜密的画吗? 摩尔的诗是自由的,但也有章法可循,如本诗,除第四节外,每节皆为整齐的六行,且错落有致。另外,各节中,第二行与第五行的结尾基本上有个韵脚安排。 (郭洋生) |
随便看 |
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,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,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。